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
未若柳絮因風起
不識愁滋味的年紀,聽著滿頭白髮的國文老師,生動的講述東晉才女-謝道韞以「未若柳絮因風起」來比喻漫天飛舞的雪花.
當時年少的我們,無法感受謝道韞的才氣和她優美的比擬.於是年邁的老師耐心的再以
唐朝詩人 雍裕之的 《柳絮》
無風才到地,有風還滿空.緣渠偏似雪,莫近鬢毛生.
進ㄧ步的來引申.柳絮為何會因為風吹,而輕飄飄的,似白雪般的飛舞於空中.
我也記得她說起,大陸北方的柳樹.柳條兒是如何的輕柔,如何的飄逸,猶如古畫中優美的仕女.
只是多年來,在不同的地方見過不少的柳樹.卻始終未見到「柳絮因風起」的景象.
ㄧ直到五月下旬在瀋陽張學良舊居前,那排新綠的柳樹上,串串柳絮因著陣陣風吹
天空中,霎時之間.飄滿白雪般,輕柔的柳絮.
飛揚的柳絮,讓同行的友人們,個個歡聲高喊:柳絮!是柳絮飄下來耶!好些人忍不住的用手抓起飛舞的柳絮.
那一刻.悄然飄落地面的柳絮.輕盈飛舞的柳絮.吻過臉頰的柳絮.....讓我終能夠體會出當年老師講述「未若柳絮因風起」的意境.
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
林海音文學展
提起台灣文學史上,地位舉足輕重,兼有作家,編輯,出版人多重身分的林海音女士.
多數人腦海中總能很快的浮現出她的重要著作《城南舊事》裡的那位小英子.透過英子童稚的眼睛帶領讀者探訪那些發生在胡同裡,她生活周遭的事情.......
座落在同安街底的紀州庵,原建築是日治時代的料亭.台灣光復後被省政府接收改為公家宿舍.
而紀州庵這棟老屋是台灣重要的文學作品《家變》的場景.同時也是作者王文興從童年到大學時期的居住地點.
從紀州庵延伸出去的周邊地帶,是林海音女士和多位作家的舊居.純文學出版社和其他出版社的舊址乃至現址.
因此,成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的紀州庵旁,新建完成的紀州庵新館,推出了「穿越林間聽海音-林海音文學展」有著深遠的意義.
1948年11月帶著家人從北京返回故鄉-台灣的林海音,在隔年四月起擔任了國語日報的特約編輯.
1953年後的十年間,林海音擔任《聯合報》副刊主編後,展開了耕耘台灣文壇,鼓勵老作家繼續創作,發掘創作人才,提攜後進的重要推手.
在展區的"劇場".參訪者可以藉由影片見到,子敏,隱地,鄭清文,黃春明,林懷明.......等作家,暢談,回憶他們心目中「半個台灣文壇」的主人-林先生.
黃春明在多次的演講及訪問中說過:當年林先生如果沒有採用我第ㄧ次投稿的〈城仔落車〉這篇文章,就沒有今天作家的黃春明.
林海音與何凡這對神仙眷侶.不僅為台灣文學奉獻了畢生的心力,同時也提供了他們家的客廳凝聚了不分省籍,不論政治的創作者.也因此他們家的客廳被喻為文藝沙龍.
何凡寫了三十年的「玻璃墊上」專欄,曾是台灣社會演進史上的重要記錄.
林海音在1967年創辦的《純文學》月刊和1968年成立的「純文學出版社」是台灣早期許多膾炙人口的新文學作品出處,貢獻極大.
1997年當「純文學出版社」結束前,林海音也創下了出版社絕無僅有的大氣.將數百本書的版權還給了原作者.
林海音與何凡的文學家庭中的每ㄧ份子,不論領域,齊心合力與各方專業人士完成「穿越林間聽海音-林海音文學展」
有機會不妨撥個空到台北城南的同安街,走ㄧ趟文學之旅.欣賞ㄧ下這個意義非凡的展覽.
最容易的走法:從古亭捷運站二號出口,右轉後.同安街直直走到巷底左方即是紀州庵新館.
「穿越林間聽海音-林海音文學展」4月29日至8月1日 ( 周ㄧ至周二休館 )
地點:紀州庵新館 台北市同安街107號
訂閱:
文章 (Atom)